朴龙国,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吉林汪清,朝鲜族。曾是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馆长、长白白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长白山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前,他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事过长白山动物研究、标本制作和科普工作。退休后,他开始拍摄长白山区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收藏了长白山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摄影资料,在中华秋沙鸭孕育繁殖期,他全身心投入中华秋沙鸭的调查和种群监测工作。
自然博物馆缔造者年,他从吉林省林校毕业,回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成绩的突出,年他担任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馆长,同时还担任长白山科学院副院长。
自从毕业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造一座长白山自然博物馆,收录长白山的动植物资源标本和资料,把长白山的神奇和美妙推介给旅游者以及后人。这是一份传承,更是一份责任。
长白山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年建成,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成立时,老博物馆已经使用20年。随着科技手段的介入,标本和资料的增加,老博物馆的面积显得狭小,接待前来参观者能力有限,博物馆展示区也陈旧。同年,重修博物馆的建议便提上了日程。
当时,身为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馆长的朴龙国自然成了修建新馆的主要项目负责人。他耗费5个月投入各展区陈列内容的设计工作中。同时,新的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必须要有长白山博物馆人的第一手资料。上世纪80年代末,朴龙国开始拍摄长白山生态和野生动植物,长白山的沟沟坎坎都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博物馆内需要多张摄影资料来展示长白山的风景和生物,其中有多张需要他拍摄。因为其他摄影师不会系统地去拍摄长白山的动植物,尤其地貌和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痕迹还不为人知。为了拍到第一手资料,他四处奔跑,一天驾车跑千公里都是平常事。
年春天,他为了拍摄一张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汇合并流入松花江干流的图片时,和同事驱车跑到扶余县三岔河地区。抵达后,虽然手握地图,但因不了解当地地理情况,只能逢人就问两江汇合并流入松花江干流的具体地方。老天爷馈赠给勤奋者果实前自然会先考验一番。那天,偏偏遇到大雪,经过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了汇合地点。他先在河边拍摄几张后,觉得角度偏,拍出的片子缺少主题的表现力,并不满意。于是,他就挽起裤腿蹚着河流靠近两江汇合形成的Y形处。因为河流湍急,他的双脚刚一踏入河水,脚下踩到湿泥打着漩地往下吸。同事见到这一幕很恐慌,站在河岸疾呼:“快上岸,危险!”朴龙国不会游泳,脚下没有站稳,跌倒了。之后,他从冰冷的河里连滚带爬地挣扎到岸边。
为了展出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矿石标本和土壤标本,朴龙国带着学生踏遍长白山的每一角落,一起收集和制作标本。在制作标本时,他的皮肤被防腐剂腐蚀而伤痕累累,最严重的一次是被电钻碰到手指,导致骨折。
经过几年的艰苦付出,年,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在二道白河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新博物馆建筑面积0多平方米,是旧馆的两倍之多。走进馆内,映入眼中的是长白山的大型沙盘,有山峰、沟谷和水流,逼真展示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全貌。展示的资料还有长白山的简介,长白山的动植物资源,长白山的森林生态,还有长白山的矿产、珍稀药材,以及天池怪兽传说。动物展厅里按动物在自然界捕食、起居的真实形态制作标本,并用背景板加以装饰,展厅里动物形态各异。生态展厅则以实物、图表、照片方式展示长白山5个垂直的植物带。整个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就是长白山大自然的缩影,凝结着朴馆长及博物馆员工们对长白山深情的爱。
中华秋沙鸭摄影第一人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存活至今已有一千多万年,当之无愧的鸟类活化石,数量极其稀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是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和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等国宝齐名,还有“会上树的鸭子”“会飞的中队长”的雅号,因翅膀上有祥云图案,又以“国鸭”命名。如此珍贵的鸟类却在长白山孕育繁殖。
年,朴龙国与同事第一次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由于当时树林茂密,再度寻找中华秋沙鸭难度很大。此后,他对中华秋沙鸭一直“耿耿于怀”。年,他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局科研所工作时,参加中华秋沙鸭生态学研究课题时接触了它们,对它们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中华秋沙鸭3月中旬从长江以南迁徙长白山栖息繁殖,直到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任务后,才又携家带口飞往南方。年,开始进一步观察研究和拍摄中华秋沙鸭,此后便开启了他对中华秋沙鸭摄影的艰难历程。他在研究中华秋沙鸭生态习性过程中,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已成家常便饭。中华秋沙鸭机警,多在河流和树洞中活动。为了拍摄到满意的作品,朴龙国常常天没亮就到达场地,“潜伏”在长白山河道旁的树丛中,寻找和拍摄这种“会上树的鸭子”。早期拍摄,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帐篷做隐蔽,只能用树枝搭个掩体,朴龙国在里面一蹲就是10多个小时,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凉面包,刮风下雨都不能退缩。一次,他整整在这里蹲守了11天,也是他拍摄生涯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一次。经历了艰辛,流过了汗水,可他并未觉得苦累。当见到中华秋沙鸭的那一刻,经历的一切辛劳全都化作泡影散去,一种成就感萦怀,似乎他与中华秋沙鸭之间,早已在前世有过约定,今生终要相守到老。
年5月,朴龙国为了拍到中华秋沙鸭幼鸭孵化后第一次从树洞里探出头、尔后跳入河面的镜头,提前就在中华秋沙鸭栖息的一棵大树附近搭上一个小帐篷,并在外面全面伪装起来。每天早晨4点多钟,天刚放亮朴龙国就开始紧盯鸟巢,直至天黑才收工。这次他在帐篷里住了4天4夜,最后也没有拍到幼鸭出洞,只拍到一张母鸭出树洞要起飞的照片。
有一次,朴龙国为了拍摄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的自然交配资料,经过长时间观察,确定了最佳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守株待兔一般,苦苦蹲守了38天后,一组珍贵的中华秋沙鸭交尾的场景定格快门,由瞬间变成永恒。
那时,中华秋沙鸭在保护上还存在问题,且知名度不够,为了让中华秋沙鸭的生存长长久久,他倾力宣传“国鸭”,让关爱和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年,吉林省“爱鸟周”活动在长白山正式启动,朴龙国的《中华秋沙鸭摄影展》与观众见面。同时,他将自己8年潜心拍摄的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也汇集成专题摄影画册《中华秋沙鸭》一同出版,为中国生态研究留下宝贵的资料。退休以后,时间宽绰了,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中华秋沙鸭的监测和拍摄。久之,他与中华秋沙鸭有了默契,似乎中华秋沙鸭的举手投足他都懂得。由于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繁殖地头道白河受到上游小电站的影响,中华秋沙鸭可食的鱼类减少。朴龙国一面向管理部门提出整改建议,一边买来泥鳅、林蛙及大头鱼等放入河中供中华秋沙鸭食用,而自己却躲在帐篷里啃着冰块一样的面包。颜值爆棚的中华秋沙鸭在朴龙国的镜头中成为明星,而可爱的朴龙国也随着成了明星的代言,因为他是中华秋沙鸭拍摄第一人,当之无愧为其代言。正如朴龙国所说:“如果能够通过摄影展让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