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池北版长白山保护生态和

治白癜风的办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绿色和白色,是长白山的底色。

然而,长白山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绝非单纯依赖生态资源。不断求索的创新实践成为当地迈向全域生态休闲度假经济的“法宝”。

金秋的长白山,红叶满山,甚是好看。(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伊秀丽摄)

经过多年的品牌化打造,近一年来,长白山迎来了生态旅游的“收获季”:长白山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先后获评“国际慢城”、全国4A级景区、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欣赏大自然的色彩斑斓,是长白山秋季旅游的一大卖点。(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伊秀丽摄)

9月23日下午,记者抵达池北区。这是距离长白山北景区最近的小城,穿城而过的二道白河清澈见底,蜿蜒流淌,水里野鸭水鸟成群结队,岸上树木花草高低错落。

长白山池北区的骑警英俊威武。(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池北区全城没有红绿灯,机动车车速不超过30迈,车辆礼让行人。68公里自行车道与人行木栈道并行的慢行系统环绕全城,公里的长白山慢行绿道、慢行系统成为连接景区与城区的生态连廊。

二道白河小镇里,纤尘不染的秋水和游弋嬉戏的野鸭。(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樊摄)

森工文化园,是池北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处景观。它紧邻美人松公园,位于城区主路旁。伐木经济在长白山地区曾扮演着很长一段时间的“顶梁柱”角色。时代更迭,随着国家停伐令的实行,伐木经济迎来了还原碧水蓝天生态建设的新时代。数十年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的伐木工人当上了护林员。

良好的生态吸引了不少野鸭落户长白山池北区。(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虽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森工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于是,长白山人用青铜雕像等艺术展示形式让历史与今天对话。他们通过能木则木、能石则石的环保型材料,在森工文化园再现了昔日林区场景。砍伐、锯木、抬木、搬运等林业工人挥汗如雨的劳作形象栩栩如生,伐木工具、简易的房屋住所也都等比例复原。置身在这个寓史于景的森工记忆长廊里,你仿佛听得到伐木的声音,听得见“向前走唉,嘿呦……”的林间号子。

秋高气爽,正是欣赏长白山天池美景的好时候。(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游人留恋其间,看得见岁月的痕迹,读得懂几代人的奋斗,也感受得到经济转型的变迁。

为了实现从“去天池的必经之地”到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的转型,池北区在城区内陆续打造了32处景区,免费向游人开放。

在长白山池北区,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樊摄)

风姿绰约的美人松公园里,百年老树身姿挺拔;依山傍水的公园里,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级生物中华秋沙鸭游弋嬉戏;在天伦广场,树上松鼠造型的仿真音箱传来轻轻柔柔的音乐……移步易景,相映成趣,彰显着长白山的生态人文底色。

长白山景区里,游人三三两两。(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如今,池北区已成长为长白山最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和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这里不仅有着江南水乡的娟秀气息,也散发出欧洲发达国家小城镇的闲情逸致。

长白山景区内的瀑布景观,是游客必去的一个“打卡地”。(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让人流连忘返。

在长白山,生态不再只是一个环保词汇,它是民生,是经济,是幸福指数。

娇艳的红叶。(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年以来,长白山加速旅游转型升级,着力激发绿色发展动能。他们面向全球发布实施“半年免费游”“一票游三天”等旅游惠民五条举措;围绕森林观光、温泉养生、生态养老、冰雪运动、商务会展等特色精品旅游经济业态,推动生态旅游与教育、文化、体育、科普等领域深度融合,开发慢行、漫游、冰雪运动、温泉养生等新型旅游产品,同时,以“年年办赛事、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高频率开展节事赛事活动。

长白山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国庆节前夕,公路沿途的一个小摊位,每天可销售逾千元的当地土特产品。(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博摄)

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与城市内涵和底蕴共同成长,推动着长白山旅游由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由单一绿色向多元互补、由景区集中向全域拓展的转型升级。

今年上半年,长白山接待游客.1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0%。以生态打底,用产品支撑,

“诗和远方”在长白山华丽绽放。

来源:彩练新闻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伊秀丽万玮李樊/文伊秀丽赵博/摄

欢度

70

国庆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