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大国气象牢筑强国基业写在新中国气

70年,与时代同行;70年,凌云志不改。广大气象工作者用汗水与智慧浇筑初心,用拼搏与奉献践行使命,把一部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写得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70年,由此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页。

这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茁壮成长的70年,是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中发展壮大的70年,也是在薪火相传的接力中砥砺奋进的70年——

从21人的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到如今十余万之众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从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基础薄弱到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以服务国防为主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历经巨变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始终深深植根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火热实践。

01

一部成长史——

在党的关怀下萌芽勃发、开枝散叶,

惠及亿万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年10月1日,庄严宣告响彻云霄,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历史掀开崭新篇章。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开国大典天气预报员章淹,忆起彼时情景,仍难掩激动。她和同事为那场盛典作出了准确预报,清晰记得当日天气变化的每个细节:“上午天空不断有云聚集,中午落下了些许雨点。幸运的是,下午3点左右,西北边的天空最先放晴,透出微弱的阳光。”

这微光,伴随着历经百年磨难与奋斗的东方大国迎接新生,开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这新生,催动着从红色延安走出的人民气象事业萌发嫩芽,踏上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同行共进的新长征。

位于清凉山的中央军委三局气象训练队训练、教学场地

这嫩芽,从诞生之初就在党的眷注中茁壮成长,今已拔地参天、开枝散叶、荫庇民生。

回首70年,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深情关怀下的成长史。

而细数每个成长阶段,不论是艰苦奋斗、创业发展的起步岁月,还是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开拓时期,或是创新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时代……每至关键时期,总有一种关怀,高位推动、领航发展;每到重大关头,总有一种力量,革故鼎新、把舵全局——

毛泽东同志指示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确立了气象为老百姓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在那年,党中央将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气象服务的重心从军事转向国民经济建设。

年和年

邓小平同志先后到黄山气象站和长白山天池气象站视察慰问。“气象工作对工农业生产很重要,气象工作者要努力啊”的殷殷嘱托,让立志作为的热情传至今日。

江泽民同志指出,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气象现代化以不倦姿态走上无止境的攀登之旅。

胡锦涛同志要求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新世纪气象事业的发展坐标更加明晰。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科学精准预测预报,对利用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气象事业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全球视野、更强的使命担当实现更大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

初心铸就伟业,使命引领征程。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发展的风云,70年来,广大气象工作者不负党的重托与人民期待,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气象事业成长的澎湃之音,始终与国家前进的强劲脉动同频共振,中华大地处处可感知。

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焕发强大能量。它在超强台风、低温雨雪冰冻等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百炼成钢,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增光添彩;它曾在载人航天、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中保驾护航,也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添砖加瓦。日益凸显的气象服务效益,润泽民生福祉。“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发展壮大,牢筑“第一道防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全国一张网,守护“最后一公里”。气象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更深广层次,融入千行百业、惠及亿万百姓,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瞻望历史、审视当下,一个信念愈加坚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新中国气象事业发荣滋长七十载的不竭动力,更应成为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如磐坚守。

02

一部跨越史——

在探索奋进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历经发展巨变

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长江、黄河流域,从华东到中南地区,有线通信全部阻断,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1月29日,周恩来总理紧急召集邮电、铁道、气象等部门研究应对。彼时,气象监测资料缺乏、预报提前量有限,且关键信息常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周恩来连叹“落后”,语气坚定——“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历史的巧合,有时意味深长。

年9月,同样是一场气象灾害——超强台风“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中国并影响越南。随着菲律宾和越南先后发出申请,来自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加密观测数据,实时传往两国,成为菲越两国防灾救灾的第一手参考。这时的风云气象卫星,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名片,扛起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和碳卫星在轨布局图。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7颗,碳卫星1颗。

从“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巨变,折射出一部中国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史,映照出广大气象工作者在探索奋进中建设气象现代化的坚定不移。

曾经,全国气象台站只有个,寥若晨星;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多人……站在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起点,这些现实,无一不是需要翻越的“雪山”和“草地”,无一不是亟待征服的“娄山关”与“腊子口”。

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于奋起直追中超越,70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出每一个步伐,都铿锵有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气象部门克服人员、物资、经费、技术等各种困难,大力推进台站网建设,酝酿雷达、卫星等研制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加速。第一份《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出台,全面推进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

党的十八大至今,提质增效。气象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展开,探索发展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开启迈向现代化气象强国的新征程。

而今,细微之处尽显大国气象:

一秒钟,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运算速度达8千万亿次;一分钟,探空气球可爬升米,无人机可观测边界层15种气象要素;一小时,天气雷达能完成10次扫描,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结论可更新6次……事业发展的明快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带来的惊喜。

年9月28日,我国第一部SA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安徽省合肥市落成。

走过70年,点滴进步随时代大潮激流奔涌,气象大国在沧桑巨变中巍然而起。

——淬炼硬核实力,实现跨越升级。从以地面人工观测为主到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网,从以手绘天气图为主到建立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从单一天气预报业务到海洋、农业、水文、空间天气等多领域业务并举,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告别“高度依赖”,走向“自主创新”。多项获奖科研成果、87项国家级奖励写入史册,GRAPE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台风路径、暴雨预报达世界先进水平,气候系统模式、高性能计算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科技领域奏响气象强音。

——真诚敞开怀抱,彰显中国气质。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气象科技合作和交流,到风云气象卫星被纳入全球业务卫星序列,再到中国气象局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我国正成为世界气象事业的深度参与者、积极贡献者。

——深化改革创新,融入中国之治。在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中,事业活力在迸发;在科技人才政策与重点改革的推进中,发展引擎被点燃;在气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与气象标准体系的完善中,成长环境在优化。

一路蹒跚、一路笃行,一条经验弥足珍贵:

气象现代化建设勾勒出的发展主线,在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的加持中更显历久弥新。

前方纵有崎岖,但只要认准了路子,踏实前行的节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03

一部奋斗史——

在薪火相传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闪耀时代光芒

7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中国最北的气象站坐落于此。从年开始,周儒锵响应祖国号召,一路辗转北上。他接过毁于洪水的气象站,悉心重建;他34年累计传发气象情报近10万次,无一迟测、漏测、迟报、漏报;他几次放弃更好的待遇,选择扎根漠河一辈子。

而这样的坚守是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境况下实现的:每年天寒地冻8个月之久,最低温-52.3℃,观测仪器常被1米多高的积雪埋住……漠河的艰苦,让许多人来了又走。曾经,眼看着站里缺少年轻骨干,周儒锵留不下别人的孩子,就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推上气象战线。如今,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到这里,老站散发出勃勃生机。

扎根北极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

孙——这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变迁,是一份事业的传承不息,也是一抹新中国气象事业70年奋斗史的动人剪影。

70年来,一代代气象人把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融为一体,在时代洪流中印下拼搏身影:不论是在百废待兴之时开荒拓土、奠基伟业,还是在边远艰苦之地长期坚守、默默付出,不论是以鞠躬尽瘁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填补空白,还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气象工作者在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中,淬炼出“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留下了无数动人赞歌。

他们的故事千姿百态,却共同浇筑下永不磨灭的奋斗姿态。

只争朝夕,一往无前,用一股子拼劲儿闯关夺隘。史上空前的“四大气象科学试验”,成为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并起主导作用的大规模科学试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出台,实现从救灾向防灾的法治新突破;率先拆除“数据壁垒”,高度共享的气象数据广泛惠及各行各业,终成民生红利。

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用一股子闯劲儿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在“生命禁区”藏北高原,老一代气象人陈金水带着中央嘱托,把安多气象站建于冻土之上,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一个空白。在祖国南端三沙,新生代气象人孙立得知南沙岛礁气象站需要有人值守,率先申请上岛,凡是有人值守的岛礁,他几乎守了个遍。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一股子韧劲儿开辟新境界。十年磨一剑,为数值天气预报刻上“中国印记”;十年促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标注事业依法发展新阶段;十年铸良基,国家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系统发出权威声音。

而当我们仔细翻阅这部荡气回肠的奋斗史,总有些画面,令人自觉仰视、刻骨铭心。

我们的党不会忘记——

年,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支气象训练队在延安清凉山成立。以石板为桌、以锅灰制墨,学员们在窑洞中掌握了通信技术与观测知识,也撒下了人民气象事业的红色火种。我们的国家不会忘记——

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顾震潮等一批海外气象学子响应号召,毅然归国投身祖国建设。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批优秀气象科学家加入此后成立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不仅圆满完成 气象保障,更建立起新中国气象预报业务的总体架构。我们的人民不会忘记——

年,60年未遇的干旱在吉林大地蔓延,一架经改装的飞机冲入云霄,首次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那次试验为今日“耕云播雨”愿望的实现,埋下了深情伏笔。

年我国在吉林第一次开展飞机人工降雨播撒试验。

年6月,东北区域人影中心增雨飞机“新舟60”全力协助内蒙古开展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

今天,我们可以自信而豪迈地对先辈们道一声:这盛世,如你所愿!

是啊,承载壮阔70年的艰辛探索,汇聚十余万气象人的不懈追求,焕然一新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已如东方的一轮朝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而那些激情燃烧的奋斗、百折不挠的尝试、履险如夷的欣喜、气吞山河的行进,每一个气象人都将深情铭记、身体力行。

忆往昔,七十载峥嵘岁月孕育大国气象。看今朝,一代代接续奋斗牢筑强国基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气象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初心使命指引下的现代化气象强国征程,圆梦可期!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贾静淅

图片来源:本报资料图

视频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