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池南区是锦江、漫江、头道松花江三江汇聚之地,更是古讷殷部的旧址,经过三年的复建工程,国家AAAA级景区——讷殷古城于年正式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着长白山源远悠长又极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年12月27日,以满族发祥地之荣,池南区获评“戛纳国际摄影节年度十佳摄影目的地”。年,一处规模浩大的抗战遗址群在池南区内被发现,展示出这座边陲小镇的红色印迹。
“英雄树”上的弹孔清晰可见。
“老黑河遗址”的发现
红色精神在白山黑水间流传,红色基因在长白山间不断被发掘。年6月12日,一次偶然,长白山池南区发现了工程浩大、城墙皆用石块砌成的老黑河遗址,这些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东北抗联史意义重大。
这处遗址群是池南区漫江村民兵连长陈文序和村民上山采野菜时发现的,在池南区老黑河山上,他们先是发现了一口水井,随后又发现了很多石头城墙工事,初步测量竟达到20多万平方米,他们随即上报,引起池南区政府高度重视。
经过松江河林业局局长黄吉文与长白山池南区武装部、消防救援大队一行10人,深入池南区黑河国有林场老黑河遗址踏察,发现据《抗日名将王德泰》《抚松县志》等文献记载,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部、四师、六师也曾在这一带建立了漫江沟密营、黑河密营、老黑河密营等多处密营,坚持抗日斗争,遗址与抗联密不可分。
“林海雪原寻密营,长白山上铸英魂”寻访老黑河抗联密营遗址徒步活动现场。
老黑河系漫江源头,发源于池南区黑河国有林场的老黑河山,海拔米,地势从东南向西北梯次升高,老黑河军事工事充分利用地势地利,层层设防,在山顶最平坦处建有南北米长、东西米宽、面积近平方米的主城,西米处有平方米副城。虽历经8O年左右的雨水冲刷,内城墙底部依然宽10米、高1.5-2.5米,顶部宽3米。城墙之外是宽5米、深2米的战壕,架有电话线、铁丝网,为主城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军事工事南北各有城门,城门宽6米,城门旁各有一处石头砌就的门卫室,长5米、宽3米,主城城外米处有深6米的水井。自内向外依次扩建存续占地约18万平方米的百座暗堡、哨所、雕堡、前沿指挥所等石堡群,特别是建有居战一体化军事设施,石头堡内有射击孔、火炕及逃生通道,遗址群保存相对完整。
“老黑河遗址”正式对外开放。
“老黑河遗址”的命名
“老黑河遗址”位于池南区东南直线距离13.2公里,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32公里,距中朝边境鸭绿江直线距离38公里,处于吉林省东南部临江市、抚松县、长白县的咽喉要道。占地20万平方米,有平方米主城和占地多平方米的副城,周边散落近18万平方米的碉堡、战壕、前沿指挥所及居战一体化房屋等设施。
年6月20日,东北抗联研究会、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的13位专家联合赶赴老黑河,专家们均被规模庞大、保存相对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所震撼,一致认为在长白山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有如此大规模的抗战遗址群,确实振奋人心,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财富,对于见证抗联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古专家连夜召开会议,认为该遗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系抗联部队来往于安图、抚松、临江、长白及朝鲜的交通中枢。鉴于该遗址系多年接续扩建而成,不排除抗联部队使用后,被侵华日军继续使用的可能。为此,专家组组长、吉林考古学院教授成璟塘提议将遗址命名为“老黑河遗址”,并获得了专家组成员一致赞同。
年8月4日,第三批专家组对“老黑河遗址”考察时发现印有“朝鲜石油”字样的方形油桶残件。
专家当日现场勘测,发现山顶最平坦处建有南北米长、东面米宽的土围子,土石混筑,南北墙各有一门。外围有地窨子式、碉堡式、居战一体式防御工事上百处,占地10余万平方米,工程量浩大。同时,专家在现场利用金属探测仪还在地表找到了很多遗留物。包括未击发的子弹、罐头盒、茶缸子、棉手套以及一些类似铁蒺藜的防御性器具。专家表示,加上之前发现的取暖用铁炉子和印有“满州国专卖总局”的水桶,以及写有“朝鲜石油”字样的油桶,这些都将为该遗址的研究提供实物基础。
定性“老黑河遗址”为历史文物
年6月29日,由省文物局牵头组织的相关专家29人,前往老黑河遗址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印有“满洲国专卖总局”的烂水桶、刻有日文的鹤镐、写有“朝鲜石油”字样的油桶、日伪时期工业油料桶残件、俄制莫辛(东北称“水连珠”)步枪子弹、伪满时期七九式步枪子弹、日制“三八式”步枪子弹、埋藏在10公分腐殖土下的“匕首”、苏制黄铜小刀、伪满时期“各种型号铁制罐头盒”、日伪森林机车车轴残件等大量遗物以及生产于广州的民国时期的“欧阳戊隆香草油”瓶等多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遗址的建筑规模为东北三省之最,且对于研究东北史、东北地区的经济史、以及东北抗联史意义重大,为此他们建议,对这处遗址要尽快加以保护利用,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年7月2日,省文物局即下发了《关于长白山池南区老黑河遗址的意见》(吉文物发[]号),将其定性为历史文物,要求加强保护。
年8月4日,返回驻地后第三批专家组连夜召开研讨会,对“老黑河遗址”进行研究、分析。
“英雄树”的前世今生
年11月21日,副省长张志军一行实地踏察老黑河遗址。当走到一个土碉堡旁,只见一棵沧桑老榆树像巨人一样屹立在那里,于是大家情不自禁地围拢上去。这是一棵周长直径66厘米,树龄约年的老榆树(注:长白山老黑河遗址海拔为米,每年树只有3个月的生长期),树干的一半,已被上百发子弹穿烂而枯死了。
人们陷入了沉思,树上无数颗子弹告诉我们,当年这里发生了多么残酷的战斗!
据《大同报》在年11月18日刊登的消息,日伪军警在抚松县东六十余公里处无人区与抗联二军发生激战。
疑似碉堡。
按照方位描述,“抚松县东六十余公里处无人区”正是现在老黑河遗址的所在处。
试想一下,战士们从坍塌的土碉堡中出来,以这株高大粗壮、要两人环臂才能围住的参天大榆树做掩体,继续战斗的场面。尤其是当子弹雨点般袭来时,勇士们仿佛听到“别着急,我挡在你的前面,用躯干为你挡枪!快!躲到我的身后,用躯干为你掩护!”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哪是树,这分明就是默默无语、绝不倒下的战友!这分明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钢铁战士!
老榆树的故事令人动容,张志军抬起头,再一次细细地打量着这棵不平凡的树,随即情不自禁地拍拍大榆树,感叹道:“这是一棵英雄树啊!”
大家默默地走上前去,怀着敬畏之心,伸手轻轻触摸着斑驳的老树皮,这是历史的长河流淌而过的“足迹”,仿佛在述说着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气息竭、气魄在,血流干、血性在的抗联故事。抗联精神,永不磨灭!
记者正在报道在一棵树下发现子弹的新闻。
“老黑河遗址”的规模及遗存全国罕见
年8月4日,军博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黄亦兵大校、《军事史林》主编赵军、军博设计室主任林红纲与吉林省文物专家、抗联史专家、新华社记者、吉林日报记者、吉林电视台记者等20余人再次对“老黑河遗址”进行了考察。黄亦兵大校主持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经长达5小时的考察论证认为:老黑河遗址遗存丰富,有用于军事用途的碉堡、障墙、铁丝网、两种口径的子弹、电话线;有用于生产用途的标有“朝鲜石油”“满洲国专卖总局”“株式会社”等字样的方形油桶残件,小火车路基、小火车车轴、鹤镐(压脚)、朝鲜斧头;有用于生活用途的水井、带火炕的残基、玻璃小瓶、茶壶残件、马灯残件、铁勺、门板等实物,民国时期产于广州的“欧阳戊隆”牌香草油玻璃瓶。由此可见,该遗址是处于长白山核心区深山老林中的一处有防御性的工事,是防卫比较严密的一处场所。该遗址兼具军事、生产、生活设施为一体,有其军事及生产生活的双重意义,为定义“老黑河遗址”的阶段性质及抗日时期的重要遗存提供了重要文物证据。专家认定,老黑河遗址的规模及遗存是全国罕见的,其建筑遗存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和稀有性。
年6月29日,第二批专家对“老黑河遗址”开展实地考察。
年10月11日,长白山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尹涛一行实地踏察老黑河遗址,在地表采集到的物品有:大满洲国大同二年壹角硬币、大满洲国康德五年壹角硬币各一枚,鞋底脱落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一只,水壶残骸一件、平底锅一个、箩底网一张。对比以往生活、战斗物资的发现,此次钱币的种类扩增,值得探究。同时,在老黑河遗址还发现两处深约1.5米的地下洞口,四周脚跺为清脆的空心声,似地下排气口。在主城和副城各发现一株“树坚强”:两株近百年的桦树拔地而起,体内却都长入了铁丝,清晰的记载了遗址布建的时间与沧桑的历史。
“老黑河遗址”引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