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建于年,坐落在吉林省长白山北侧、海拔.0米的天文峰上。天池气象站为国家基本观测站,也是国家一类艰苦台站,长期实行人工气象观测,观测要素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日照等。
天池站地处长白山风景区,景区虽然风光旖旎,但长期这里工作生活却是十分艰苦、寂寞。天池气象站建站50多年来,一代代气象人克服了艰苦的环境、心理上的寂寞以及恶劣气候条件带给身体的病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将观测资料及时上传,在气象事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摄影:王国祥、成坤)
9月29日晚上,长白山出现风雪天。成坤顶着狂风暴雪,来到观测场换取雨量测量筒,短短几百米道路走得尤为艰难。成坤是一名90后,年6月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成为吉林长白山气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进行了近一年的培训之后,于今年5月1日来到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从事预报工作。
9月30日,雪过天晴,观测员老王清理值班室门前和观测场上的积雪。老王名叫王国祥,今年59岁。年来到天池气象站,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4年。年之前,天池气象站是常年有人值守的气象站。他说,冬天积雪经常和房檐齐平,堵住了门和窗户,他们只能从天窗爬出去继续观测。长白山年降雪日数达天,为全国之最;积雪长达天,平均积雪深度约为1-2米。
老王和小成测量前一天的降雪量。通常,测量降雪量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记录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10月1日,为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天气似乎也很应景,十分晴朗,工作人员维护、保养老式的威尔达设备。这一设备用来测量风速风向,目前在其他气象观测站已不多见。
当天风力不小,把观测员小成的帽子吹走了。这里几乎常年大风呼啸。据观测资料,这里年均大风(大于8级)日数为天,最高多天,为全国之最。测得的最大风速大于40米/秒,相当于台风的风速。
完成观测任务后,站长刘继德(右)和王国祥(左)做好交接班工作。年,气象站通上了电,实现了部分气象资料采集和传输自动化,内网也可使用,工作人员和外界的联系方便了许多。老王表示,当年,在女儿出生一个月后,才接到家里的来信得知这一喜讯,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忙完早晨的工作后,站里的几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听广播、磕瓜子,庆祝祖国65周岁华诞。
又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刘站长和小成两人把储备的饮用水抬进屋内。几十年来,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吃水仍是难题。晴天时,主要靠山下的旅游车运送,然后储存在水桶里。遇到大雪封山时,只能靠积雪融水。储备的水要优先保障做饭、饮用,然后才是洗脸刷牙。洗澡在山上纯属奢望,很难实现。
小成淘米洗菜,做好了午饭。午饭比较简单,有米饭、汤、辣酱等。吃完午饭后,又该完成每天14时的测报工作。
由于这里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不少工作人员工作之余都爱上了摄影。观测员崔星恩在整理前几天拍摄的天池日出的照片。
图为今年9月20日气象站工作人员拍摄的天池照片。雪后天池,雾气缭绕,银装素裹,别有一番风情。成坤刚来气象站时,对天池充满神往和好奇,几乎每天都会去欣赏天池美景。几个月下来,他已经习以为常。
图为今年5月20日,气象站工作人员拍摄的雾、雪、霜凝结在百叶箱和其他观测仪器上,形成雾凇。长白山高海拔地区每年6月末开始化冻,10月开始结冰,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仅有零下7.3℃,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4℃。由于这里多雾、多霜、多雨,且海拔高气压较低,常年在这里工作的人员都患有风湿病、心脏病等疾病。
业余时间,站里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去观测场周围、天池周边转转、拍拍照片,留下长白山的美好瞬间,记录长白山的风土人情。
9月20日,长白山迎来今年下半年来的首场雪,气象站工作人员在雪后拍摄了天池观测站和他的“邻居”——一个军队边防哨所的全景。气象站和哨所静静矗立,在远离城市、远离人群的高山之巅,默默值守,履行职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