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网友可能觉得奇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火山口,都好像有山体的存在,比如世界著名的日本的富士山、中国的长白山天池、美国的夏威夷火山等,为什么湖光岩是一个盛满湖水的大坑呢?其实,我们看到的那些火山口本来并不是山,而是火山渣锥,它是玄武岩碎片堆积而成的山丘,喷出气体携带熔岩滴进入大气,然后在火山口附近降落,而形成火山锥。喷发时间越长,火山锥越高。但如果气体压力下降,熔岩流则会冲出渣锥的底部,如果熔融岩浆中带来充裕的水,它们的相互作用将形成玛珥湖(低平火山口)而不是火山渣锥,这就是湖光岩形成的原理。如果我们回到十几万年前,在空中的直升机上俯视湖光岩爆发的现场,会是怎样的呢?上次我们讲到,十几万年前,湖光岩所在的雷琼火山带是一个火山活跃的地区,火山爆发是常事,在火山带上也有着大大小小的活火山口,有的还常年冒着烟。火山喷发前的湖光岩是一片平地,植被丰富。主要植被可以划分为8个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红树林、竹林、灌丛、草丛等。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各种动物在原始森林里自由成长,形成丰富而完整的生物链。当时是一个巨兽时代,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比现在大得多,并且还存在南方巨猿、剑齿虎、乳齿象等现在已经灭绝了的大型动物。火山喷发之前,地底的岩浆活跃,有些敏感的动物会事先觉察,提前开始迁徙。如象群家族会集结成长长的队伍,前往雷州东西洋等非火山地带。而南方巨猿也会带着他的妻妾和孩子们早早离开。至于警觉性极高的剑齿虎,早已悄悄逃离,甚至会逃到海里,游泳到别处。当然,也有一些敏感度不高的动物或是体形小的动物,不知道要逃或没有能力逃太远,从而成为火山喷发的牺牲品。火山喷发的起初,湖光岩所在的原始森林和其它植被会像海浪一样在涌动,如果人站在地下,会跌跌撞撞站不稳,有一种天崩地陷的感觉。这时的地表是岩石,下面有厚厚的地下水,而地下水下面则是汹涌流动的炽热岩浆。作为一种不敏感的动物,人类如果在现场会相当危险,一是无法提前预测火山喷发,二是根本不知道哪里是火山口。因为湖光岩的火山是在平地上喷发,火山口在地底,在厚厚的地下河之下,喷发的动力是由岩浆烧热的巨量水蒸汽,将地表物冲出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地坑,所以在爆发前,没有人会知道火山口在哪里!紧接着,地底的火山口开始了第一次大喷发!只听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隆隆爆炸声,大地已碎裂成拼图般的碎片,褐色的泥土、黑色的石块、白色的水汽,向四面八方弥漫开来!大量的石块冲上半空,在空中飞舞撞击。这是地下火山口的第一次喷发,喷发的时间有多久?说不清楚。也许跟地震一样,第一震是最厉害的,但紧接着还有第二波,第三波。当第一次喷发结束后,如果你在直升机上,可以看到一幅壮观的场景:湖光岩所在的平地已陷落成一个一个2平方多公里的大坑,坑里装满了冒着水泡的滚水。从飞机上看,就像一口正在烧开水的巨型锅一样,冒着热腾腾的白汽,而这口锅是凹陷镶嵌在地上的!没过多久,第二波喷发开始了。只听“轰”一声巨响,地面的巨锅再次爆炸了,这次喷出来的主要是红色的岩浆、黑色的烟雾及灰白的火山灰。火山灰由于密度小,喷发的高度特别大。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从地底喷出来的有红色岩浆,如无数个火雷一样打到周围的斜坡上,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嵌在山体上的“火山弹”,后又经过风化,有的会掉落,山体上便会出现一个个小坑洞。与此同时,地下火山喷发带出来大量的火山灰,让湖光岩的半个天空都陷入了灰雾之中,久久无法散开。就这样,根据地下岩浆的数量,还有第三波、第四波喷发,只是强度会越来越小。湖光岩的湖水也逐渐降下温来,从沸腾慢慢归于平静,而那些火山灰最终将慢慢沉入湖底。因为近米厚重的火山灰,湖光岩也因此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湖面落叶杂草无影无踪,哪怕是四周浅水处有枯枝败叶,最终也将消失不见。其原因是:厚重的火山灰、沙石、树叶、动植物残骸、微生物等沉积物,化学分解后产生很多沼气,气体上溢,这样水体中富含气体,浮力更小,使枯叶败叶杂草等慢慢下沉到湖底。加上湖光岩的水面面积不大,但比较深,形成静水效应,浮力很小,杂质不易浮起。关于本文描述的湖光岩火山喷发场景,你有什么看法?如果穿越到那个时候,你觉得自己能逃开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