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东部、我国与朝鲜的交界处,有一座著名的火山湖-长白山天池,海拔米,水面面积9.8平方公里,总蓄水量2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为米,最深处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火山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长白山天池常年白云缭绕,在群峰掩映下,一波碧水晶莹剔透,景色十分壮观。同时,天池及其周围,是目前同纬度地带原始森林保存最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态系统最为完整的区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为突出的自然保护地。
大家知道,一个湖泊的水量要想保持平衡,其输入和输出的水量要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输入主要依靠的是降水、河流汇入或者雪山冰川融水,而输出则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出、蒸发以及下渗等方面。如果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打破了,比如输入量持续小于输出量,那么湖泊的水量将会不断减少,水面持续下降,湖泊也就萎缩了。
对于长白山天池来说,它的地形地貌比较特殊,天池所在位置海拔多米,是处于主峰的位置,周围的地势都要比它低,而且周围也没有河流汇入,那么问题就来了,长白山天池这么多年来,水位一直保持稳定,原因到底何在?
其实,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按照刚才湖泊输入输出的原理,我们就能够猜测得八九不离十,因为对于一个湖泊来说,保持水位的稳定,其补给来源不一定全部来源于河流的输入,还有降水、冰雪融水等其它的补给方式,只要满足总输入约等于总输出,那么同样也能保障水位的稳定。
首先,我们从降水量来看。由于长白山天池与日本海的距离非常短,来自海洋的湿热水汽很容易抵达这里,水汽在抬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是吉林省甚至东北地区降水量最为充沛的地区之一,平均年降水量近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达毫米之多,这个级别的年均降水量,要比我国除南方一些省份外的其它地区都要高。天池面积较广,周围山体较高,这样就会收集和汇聚降水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其次,从蒸发量来看。自然水体的蒸发量,既与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关,也与空气的流动速率和温度紧密相关。在同等条件下,温度越低,单位面积的蒸发量就越小。长白山天池所在区域,年平均温度仅有-7.3摄氏度,多年水温在0.7到11摄氏度之间波动。在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6月份,长白山天池的水处于封冻期,结冰时间长达多天,最大冰层厚度可达3米左右,这种情形就更加降低了湖水的蒸发量。通过监测数据来看,天池的年均蒸发量仅为毫米左右,远低于降水量。
再次,从季节性融水来看。在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前后,天池区域的降水一般都是以降雪的形式体现了,这些降雪被固定在汇水区域的山体之上。所以,在每年的4月5月份,是天池水位最低的时候。从5月底开始,由于降水量的增加、冰雪的融化,湖泊的补给开始增加,水位开始上升,到8、9月份时,水位达到最高。因此,每年天池的水位呈现的是波动的状态,波动的幅度(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的差值)约为2米。
第四,从河流输出来看。虽然长白山天池没有河流汇入,但是有一条外流河,从位于天豁峰与龙门峰间的缺口处流出,经1.5公里的乘槎河后,形成一个落差近70米的瀑布,也就是长白山瀑布,注入下游的二道白河,从而松花江的源头。
经过有关人员的测算,长白山天池每年经瀑布流出的水量为0.*10^8立方米,湖面的蒸发量为0.*10^8立方米,也就是说每年总体上天池的总出湖水量约为0.46*10^8立方米。在输入方面,每年天池接收的降水量加上冰雪融水的总量,之和仅为0.*10^8立方米,这个数值与出湖水量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个情况表明长白山天池的水量补给,势必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方式,否则,湖水肯定会“入不敷出”的。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这另外的补给方式就是地下水补给。大家知道,长白山是一个巨型的复式火山,在上新世晚期由石英粗面岩喷发造就雏形,然后在第四纪时又喷发出大量的基性熔岩,最后形成了16座山峰。据记载,在年、年和年,长白山天池又有3次小规模的喷发,目前已经休眠多年。现在,科研人员在长白山主峰附近海拔多米的区域,发现了多处温泉,从地底咕咕冒出泉水,这说明长白山天池的地底,仍然在进行着一定的地质运动,并且时时刻刻地向外释放着能量。
所以,科学家们认为,长白山天池的底部,势必存在着地下泉水的补给,而且从水量的平衡角度,测算出每年的补给量达到0.*10^8立方米左右,从而使得天池多年湖水问题保持着稳定的平衡。
虽然长白山天池水量丰富,但是由于气温较低,水生生物很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匮乏,与外界水源也无法进行交流,所以这里的水域生态系统并不完整,水中的鱼类也非常少。至于网上流传的长白山“水怪”一说,因为这里没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更不具备可以支撑足够多数量“水怪”进行可持续繁衍的能量需求,自然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