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玲漆画印象
刘雍刘捷
韩春玲女士是一个既有天赋又勤奋的艺术家,为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她常年练习小楷书法,在工艺美术领域内做过多种探索,早年从事芦苇堆贴画创作,将民间工艺中的剪、烙、刻、贴、拼等技艺糅合于贴画作品之中,把平面的芦苇画立体化,在帖画创作中追求高浮雕的效果。她塑造的植物和山石高雅,塑造的动物逼真而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她的观察能力和写实功夫。
后来韩春玲女士转型漆艺创作,在认真钻研古代传统漆艺典籍《髹饰录》的基础上,恢复再现了书中记载的“绿沉漆漆器”“戗金漆漆器”等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紫漆工艺”和“无骨堆漆春彩工艺”。她应用堆塑工艺,不用做胎,全凭手工,常常冒着对生漆过敏的困扰,用笔沾漆,日复一日、一层一层的塑造出一件件造型各异、色彩瑰丽的立体漆器。
近年来韩春玲女士又探索泼彩抽象漆画,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古代漆画的色调主要是由红、黑、白、金四个颜色构成,近现代的艺术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使得色谱丰富起来,但也有一定的限制。而韩春玲女士应用在漆画中的色彩目前已突破24色,相当丰富。传统的漆画,尤其是磨漆画主要是在木板等材料上进行绘制,而韩春玲女士在麻布上用漆进行泼彩式的绘画,省去了磨漆这道工序,使得画面色彩变化和质感更加丰富,虽然减弱了传统漆器的日常功能性,却极大地增强了漆画的艺术性,使得她的漆画作品兼有油画、腐蚀画、泼彩的艺术效果,把传统漆画的装饰风格发展到自由浪漫的写意新境界。
韩春玲女士邀请我们对她的作品进行评论,由于我们所见有限,对有关的漆画工艺也非内行,所以只能就所见的她的部分作品谈谈我们在艺术上的观感。我们一致认为:韩女士的漆画整体画面氛围浓郁、气势强烈,造型厚重。构图和造势上非常即兴随意,欣赏韩女士的作品常常会让人忘掉漆画是慢工出细活的工艺特点,而觉得她的作品似乎是一挥而就,即兴挥洒渲染而成。她的作品在画面的意向上有时像哈勃望远镜从太空中捕捉到的壮丽神秘的星云图景、有时又像呼天抢地的呐喊、有时像汹涌澎湃的山水,有时又像在地下运行的熔岩地火,既有野兽派、浪漫派、表现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浓郁味道,却又很难说特属于其中哪一类。
韩女士在艺术上善学多变,既从赵无极、张大千、刘国松、李可染等前辈艺术家的作品里汲取营养,但又别具一格,截然不同于前辈诸公。我们且举赵无极先生的作品与韩女士的作品做一比较:赵无极先生的油画在用光用色上源自西画,但自有其中国文人儒生气,甚至超过很多直接用宣纸水墨的中国画家。和赵画相比,韩女士的作品更接地气、更有人间味。她的作品没有我们所熟悉的普通中国文人画温润平和典雅的气质,但在作为一个人的原生不可抑制的动能上却更加充沛、更为实在。
对照着韩春玲娇弱、秀美的外形,我们起初有点怀疑如此大气磅礴的作品会出自于她的手中。她会不会借鉴了别人的作品?又想她也许只是妙手偶得而已,不一定能再画出同等水平的作品,不过在我们仔细观察了她的数十幅作品之后,我们否定了我们以前的怀疑,并且十分肯定:韩春玲女士已经形成了一种她特有的、且成熟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整体而言很有气韵力度,但在关键处又有女性的婉约。
女性被压抑的野性,在艺术中爆发,在狂野的表达中,却又一丝女性天生的温柔妩媚,一切都显得浑然天成,发自艺术家自我深层。漆画一般给人强烈的模式化印象,但她反其道而行之,更受个人感觉的引导,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我们从她提供的作品图片中选出十二幅归纳为一个系列,越俎代庖地命名《运行的地火》。分别略加鉴赏评论:
一、《混沌》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开始犹如一个巨大的卵。卵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山川和海洋,没有生物,更没有人类生存。
科学的假设是,地球的积聚过程是按照星云中物质凝固先后顺序进行的,因此地球生长有一个逐渐凝固的过程。
在这里神话与科学异曲同工,这幅画的意境正在于此。
二、《躁动》
表现的是火山喷发的前兆:
由于火山爆发前,岩浆和气体膨胀,产生地应力,使地面起伏有所改变。火山上的冰雪融化,高温使水蒸发,水蒸气形成翻滚的乌云,气体从喷孔以及地裂缝中冒出,喷出灰沙。有的泉眼还喷出带颜色的滚烫水流。空气中增加了含硫气体,银遇硫而起化学变化,形成翻滚的带硫化银的黑色云雾。
三、《地火》
表现的是岩浆在地壳内部暗流涌动的场景。地壳之下至千米深处,有一个“液态区”(软流层),高温、高压下形成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匀,在地幔内部形成地幔对流或地幔柱。当高温物质上升到地球浅部时,这些熔融物质汇聚在一起并在地球的浅部形成岩浆囊。
四、《翻卷》
表现的是火山灰和烟尘云团伴随着岩浆涌出地表的场景。岩浆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在喷出的固体物质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喷出的液体物质中,一般有岩浆、各种水溶液、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喷出的气体物质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
五、《喷涌》
表现的是火山喷发的高潮,也是这个系列画的高潮。岩浆粘稠度高,流动性慢,从而导致熔岩中的气体不易散逸。当气体的压力累积到足够的程度时,岩浆会以爆炸的形式喷发出来,从而形成爆烈式喷发型火山。这是因为岩浆上升时,由于温度很高,再加上岩浆和岩石之间的一些化学作用,致使上面的岩石被熔透而顶开,形成直径很大、形状不规则的火山通道;岩浆失去压力后大面积溢出地表。
六、《火的龙卷》
表现的是火山喷出的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和烟尘以及火山灰,远看犹如龙卷风或擎天柱直达天庭的壮观景象。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岩块飞腾,飞出黑石,热气逼人,喷发着大量硫磺热气,昼夜不绝,经年不断。
七、《凝结》
表现的是炽热的岩浆从火山通道缓慢溢出形成熔岩流,最后逐渐冷凝形成熔岩的过程。涌出地表的岩浆温度逐步下降,黏滞度增加,慢慢形成深色渣状熔岩表面非常粗糙,覆盖一层疏松碎块,两侧各有一大片缓缓流动的熔岩块,中间形成一条的铁镁质绳状熔岩和渣状熔岩。绳状熔岩表面光滑,轻微起伏或呈宽丘形。液态熔岩流在具有静态可塑性的表层下面反覆拉曳和褶皱,使地表形状酷似缠绕的绳卷。与绳状熔岩不同,岩浆流。
八、《涅槃》
表现的是从火山灰和喷发的熔岩中飞出的一只闪亮的火凤凰,寓意在经历了巨大灾害后,大自然将得到重生。火山猛烈的喷发会吞噬、摧毁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财产烧为灰烬。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烟稠密的地区。原来,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农业发展,由于景观壮丽,还往往成为旅游胜地。
九、《佛光》
关于火山,中外都有很多神话,譬如关于长白山火山的传说:一位叫“僧吉利”的姑娘抱着冰块跳进火山口,在风神、雨神、雪神的帮助下冷却了熔岩,熄灭了火山,火山口变成了天池,在画面上一位造像庄严的女神屹立于火山烟尘和炙热的熔岩之中,正是这一神话故事的写照。据作者介绍,这个神像是在泼彩中自然形成的,十分传神,疑有神助。
这幅画表现了作者的慈悲情怀,祈望众生能在灾变中得到保佑,度过劫难。
十、《太阳有珥》
从地球上的火山喷发联想到太阳中的日珥,在画面中两相呼应,展现了大自然中的奇观。
前面的画幅表现的都是地球上火山喷发的场景,但在宇宙中,也有类似的自然现象,而且更为壮观。日珥是突出在日面边缘外面色球层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日珥出现时,表层酷似燃烧着的草原,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浮云,有的似拱桥,有的像喷泉,有的酷似团团草丛,有的美如节日礼花,而整体看来它们的形状恰似贴附在太阳边缘的耳环,由此得名为“日珥”。
十一、《十级浪》
画面上滔天的巨浪表现的是海啸的场景,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巨大海浪,浪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十分壮观。
十二、《极光》
表现的是发生在极地的一种自然景观,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神秘而美丽。
总而言之,韩春玲女士的抽象漆画在艺术手法上是对中国艺术的大写意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诸多表现手法的成功融合,而在艺术风格上则形成了自己狂野不羁、气韵力度十足的个人风格。用她自己的话总结,就是“在有形无形中穿越,在有我无我中流动,在有意无意中寻求,在为而无为中形成。”
从社会意义上讲,韩春玲女士的抽象漆画艺术还有一层特殊的社会价值: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把当代东亚大陆归纳为退化的费拉消费型散沙社会,韩春玲女士的抽象漆画作品非但没有一丝一毫这种猥琐谄媚的“时代特征”、反而处处彰显张扬了一种强烈的“蛮族精神”和自由意识。她的抽象漆画作品要么就是代表当代中国艺术对于这种悲观社会学说在艺术上的批判反驳,要么就是代表了反抗中国当代艺术主流风格和趣味的异类。每个时代总有那个时代反抗当时主流的异类,艺术家往往用追求艺术自由的方式来进行个人的反抗(比如魏晋的嵇康、明末的朱耷),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恰恰是这些当时的异类定义了她们的时代。
韩春玲
女,辽宁省大连市人,籍贯山东省烟台市。当代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省三八红旗手。
刘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捷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博士。
(独家授权来源:“经受今生”平台|运营编辑: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