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东哨所,位于长白山西麓,海拔余米,方圆百里无人烟。这里冬季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雪大风狂,一到冬天,这里就成了“雪海孤岛”。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有一群十八九岁的中国军人,长年驻守在长白山之巅,与孤寂为伴,与风雪为伍,用满腔热血戍守祖国边疆。
农历腊月二十八,记者走进陆军某边防旅维东哨所,亲身感受边关的静、风雪的冷、偏僻的苦和热血男儿的坚毅……
道路阻隔,军地接力送年货
清晨,猎豹车从部队机关大院出发,记者的心便随着汽车的颠簸起起落落。车里播放着许飞唱的歌《他在那里站岗》。动情的歌词,舒缓的音乐,让大家情不自禁想到即将奔赴的哨所。
进入“三九”以来,长白山地区连降大雪,冰雪路面颠簸不堪。陪同采访的该旅政治工作部支干事详细地介绍着维东哨所的情况,归纳起来就是:雪多、风大、环境苦。“有一年大雪下了一整晚,第二天大雪封住哨所的门,战士们只能从二楼窗户跳出去清雪。还有一年冬天,大风把哨所的房盖掀开,官兵们晚上不得不裹着大衣棉被硬挺了一个星期。直到两年前,哨所才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各级党委的关心下,官兵们才告别没电没信号的艰苦日子……
汽车继续一路向北,人烟越来越少,道路越来越窄,海拔越来越高,积雪越来越厚……
司机小心翼翼地驾驶着时不时打滑的越野车,可没多久便被前方的清雪车拦停下来。
原来,接连两天暴雪,道路积雪近一米厚,连队为哨所购买的年货无法上送,被大雪阻拦下来。当天,景区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驾驶推雪车清雪,争取在天黑前,打通道路,保证年货顺利送达。据介绍,每有大雪封山,景区都会帮着清理积雪,保证道路通畅,确保山下给养随时能送上山,确保哨所的官兵遇有险情随时能下山。
说话间,前方驶来两辆摩托雪橇。记者看到雪橇驾驶员身上满是飞雪,帽子上、面罩上凝结着一层厚厚的霜。原来是排长王玉生得知情况,下山前来迎接年货。王排长一边指挥从车上往雪橇后的拖箱里装一些不怕冻的年货,一边安排我们转乘雪橇前往哨所。记者看到,年货不但有灯笼春联彩灯,还有粮油大米、蔬菜肉禽等,可谓一应俱全。
王排长说,道路至少要一天才能打通,为了赶时间,只好先用摩托雪橇接一部分。
记者坐着雪橇在雪地飞驰。零下20℃的严寒,冷冽的寒风,溅起的飞雪,像刀片一样刮在脸上,尽管穿着羽绒服又套着军大衣,可依然感觉到浑身发冷。雪橇在林中穿梭,七拐八转,终于停在位于长白山腹地的维东哨所。两幢小房孤零零地立于山间。房顶上是雪,房子四周也全是雪。
“吃完午饭我们直接去巡逻,要不然怕时间来不及。”王排长告诉记者。
风雪中,擦亮37号界碑
不进哨所,不能称之为走基层;不随官兵巡逻,不足以感受官兵的艰辛。
吃过午饭,巡逻组官兵便全副武装,整齐列队。他们带着棉帽、面罩、防风眼镜,背着滑雪板,6人的巡逻小队,分乘3辆摩托雪橇踏上巡逻路。
出发前,排长拿着胶带,帮记者把鞋和裤子绑上胶带。他一边绑一边说:“用胶带把鞋和裤子缠上,防止雪进鞋里,这样防寒保暖。”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声“出发”的命令,茫茫雪原响起隆隆的马达声。雪橇飞驰,大家精神抖擞地向天池进发。随着坡度的增加,雪橇在长白山厚厚的积雪上艰难地行驶。时而熄火打滑,时而掉进雪窝里。几经努力,终于抵达停车场。
“我们从这条路,徒步爬上去!路的尽头,便是我们的37号界碑。”排长指着茫茫雪山说道。
路?哪里有路?记者看到,原本供游人行走的栈道,早就被风雪深深掩盖了起来。打头阵的排长凭着记忆,顺着山的走势,带着队伍在积雪上几近爬行,身后留下的痕迹很快就被大风卷来的雪沫填平。拿在手里的一米多长的滑雪杖,成为了探测雪深的工具。大家你拉我推,一点点地向山顶爬去,挣扎着,跋涉着,弄得满头大汗……
终于到了!7公里的风雪路,竟“走”了4个多小时。长白山之巅,狂风大作,让人站不稳,风雪打在脸上生疼,根本睁不开眼。可战士们依然持枪迎风挺立,立于山巅,就像面前这岿然不动的界碑。
王排长用手抚去落在37号界碑上的积雪,并仔细地擦拭国徽。他告诉记者:“虽然在这条巡逻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回,可每次新年前到界碑前,都特别激动、自豪!”
界碑是祖国领土主权的标志,巡逻执勤查看界碑是边防官兵的重要任务。王排长告诉记者,他们辖区内的两座界碑都在高山雪峰之上,每次巡逻都是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山路险峻,积雪没路,但依然阻挡不了官兵巡逻的步伐。
此时,长白山天空深蓝,天池水面早已冰封。阳光下,界碑上鲜艳的国徽耀眼夺目。警觉的哨兵用挂霜的双眸巡视着北疆,警惕地搜索着每一丝变化。
零下40°C哨所官兵的坚守
长白山的夜来得早,官兵们查看完情况,王排长用卫星电话向上级汇报“无异情”后,准备回撤,此时夜幕己悄然降临。气温,也变得越来越低。
回到哨所,景区工作人员已打通道路,指导员高树伟送年货的车也停在了营区里。高指导员的到来,让哨所热闹起来。
糖醋排骨、松鼠鱼、锅包肉、西红柿炖牛腩……今天后晚餐很丰盛。“这个松鼠鱼、西红柿炖牛腩都是指导员下厨做的。”炊事班长陈硕向记者介绍,“连长指导员每次来哨所,都会下厨做两个拿手菜。”
哨所十来个官兵,除了两个已婚士官被王排长“强行”安排回家探亲外,其他官兵在这里坚守。“今后回家过年的机会很多,但在哨所陪祖国过年的机会守一年少一年。”王排长说,虽然哨所人手少,只要大家坚持一下就挺过来了。
吃过晚饭,高指导员检查哨所“春晚”的准备情况。节目单上,相声、小品、舞蹈、歌曲等节目排得满满。记者正赞叹哨所人才济济,高指导员却说:“这次来哨所,不单单是送年货,还要检查官兵节日战备情况。过节不忘战备,这是军人的责任。”
忙碌一天,战士们熄灯就寝。而高指导员此时却着装整齐,准备去接岗。室外的气温降至零下40℃。站在空旷的夜里,人如同站在冰窑里,而大院里的哨兵依然警惕地守护着边关的安宁。
干部巡逻打头阵,晚上站最冷的那班岗,做战士最喜欢吃的菜……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在连队已成“惯例”。指导员笑着说:“我们干部多吃苦,就是为了让战士少吃苦。我们军人多吃苦,就是为了让身后的人民不吃苦。”
边关、冷月,哨位、士兵,风雪、钢枪……官兵穿着装具,戴着头盔,站在哨位上,在夜色中交接敬礼,用军人特有的方式守卫着祖国的边关。
“迎风雪握钢枪为人民站岗,战严寒守界碑陪祖国过年。”哨所大门上的春联,耀眼夺目,道出了边防战士的责任,更道出官兵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