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日,晨起向天池进发。
昨天晚上,导游小姐告诉大家今天有雨,天池上面气温低,要带好雨具和衣服。果然,车还没有离开乌鲁木齐,雨便开始下了。一路上,雨刷不停地摆动,清拭着挡风玻璃上的雨水。
到了山上,一下车便感觉寒气袭人。我特意穿了一件风衣,仍然觉得浑身发冷。有些人耐不住,便跑到小店上花上十元钱租一件棉军大衣。
到了天池,依然细雨绵绵,山风很大,连照相都很困难。四周的山峰染成了黛色,云在峰之间缓缓地移动。远处,有的山顶现出一片片白色,那是常年积雪。一些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一见此景,不禁兴奋起来。
天池位于天山山脉的博格达峰北侧,海拔米,由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汇聚而成。整个湖面呈葫芦状,面积约4.9平方公里,最深的地方有米。
关于天池,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较为著名的是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
相传多年前,周穆王游历到此,但山路险峻,走到一处陡峭的山峰前就无法前行了。西王母见此情形,拔下碧簪轻轻一划,山峰开裂,出现了一条窄窄的小路,于是二人得以相见,欢宴对歌。周穆王书“西王母之山”,并植槐树留念。临分手时,西王母劝酒唱到:“祝君长寿,愿君再来。”周穆王许诺,等回去处理完国事,便来重会。没想到,周穆王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的人们感慨于这一传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就是天池。黄竹是古时的诗篇名,穆天子传五中说:“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从此传为名篇。由此看来,穆天子应是位爱民的明君,大概是国事繁忙,因而爽约了。
不过,年12月10日的新华网有一篇报道,认为青海省湟源县境内的日月山石窟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西王母的瑶池是今天的青海湖。这种推断是来自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汉书》、《后汉书》和《论衡》等文献,并认为西王母确有其人,是生活在年前的青海羌人女首领,后来被逐渐演变成了神。
郭沫若先生也曾到过天池,兴来写了一首《七律》:
“里加游览忆当年,
此地风光胜似前。
歌舞水边迎贵宾,
云笺天上待诗篇。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更喜今晨双狍子,
盛宴助兴酒如泉。”
这首词是他陪缅甸友人来时作的,我看过的一些有关文章词的句子不是很一样,当地的资料是如上面记载的,比较以后觉得这可能更为准确。
昔日穆王不来,今日瑶母不在,令许多人牵肠挂肚。清光绪年间,魏光焘任新疆布政使,也曾写下一首《铁瓦寺》:“寺为铁瓦铁为环,水唤瑶池雾水开。王母穆王都不见,令人千载费猜疑。”
天池的景致有很多别致的地方。初入山口,一株株形状奇特的树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树体态虬曲,树身上布满了一个个瘤起的树结,当地人叫它“疙瘩榆”。这种树我在其他的地方没有见过。一九八三年。我去过长白山天池,在那里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叫“美人松”,据说此松只有长白山天池才有。疙瘩榆是不是只有新疆天池才有就不知道了。天山天池旁还长着一棵古榆树,虽然没有挺拔之势,却被称为“定海神针”,相传是由西王母的碧簪变化而来,用于降伏池中的蛟龙。现在,这棵树被一圈栅栏围了起来,只有到每年的六、七月份才开始变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