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言。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美食,本期是介绍吉林的美食。
延边长寿面——清凉馥郁,吉林冷面一绝
中国自古就有吃面条的习惯,在形形色色的面条中,延边的冷面堪称是中华“面条文化”的一朵奇葩。冷面是朝鲜族著名的风味小吃,味道独特,甜辣爽口,清凉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冷面的制作比较复杂,要按适当比例将荞麦粉、面粉、淀粉等掺和均匀,轧成细细的面条,用精牛肉或鸡肉熬汤。
做汤时,一定要待汤冷却后撇除浮油才能用。面条下锅煮熟后,盛放于大碗内,上面要放香油、胡椒面、辣椒面、味素等调料,浇上肉汤,再放上牛肉片,鸡蛋丝或切成瓣的熟鸡蛋、苹果片或梨片,吃起来格外开胃、爽口。朝鲜族自古就有在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俗,说是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寿,所以冷面又有“长寿面”之称。现在这种价廉物美,老少皆宜的面食,不仅朝鲜族,其他民族也都喜欢吃。
关于冷面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厌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瞒着玉皇大帝,偷偷飘降在长白山天池。她们戏水为乐,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正月初四这天,最小的仙女在沐浴时,忽然发现一个白衣公子走来,她急忙上岸取衣裳躲避。就在这时,一只老鹰突然从天而降,衔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白衣公子搭箭就射,老鹰大吃一惊,抛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却不偏不倚地飘落在仙女身上。于是,白衣公子就成了七位仙女的座上宾,她们精心调制了冷面请公子品尝。那公子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面条,便向仙女们讨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孙。白衣公子活到很大年龄,并且子孙满堂,他所传授下来的冷面便被称作“长寿面”。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就成了朝鲜族的传统习惯。
延边的冷面在国内享有盛名,就像是延边的一张名片。初到延边的客人,主人会主动地、热情地向他们推荐冷面,甚至有“不品尝延吉冷面枉到延边”的说法。因为延边冷面以延吉市的最为著名,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将“延边冷面”称为“延吉冷面”。延吉的冷面又以延吉冷面部和金达莱冷面馆的冷面最为正宗。无论冬夏,这两个面馆都是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旺季时进入冷面部,餐桌前往往围几层人,后来的人要等先前的食客用完餐后才能享用,这对急性子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冷面吃的时候要一口面一口汤。冷面的汤,呈浅咖啡色,看起来十分诱人,闻起来清香扑鼻,喝起来凉凉的、酸酸的、辣辣的、甜甜的,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冷面的面以荞麦为主,黑里透红,呈半透明状,十分筋道,嚼起来有韧劲,吃起来是一种享受。冷面的佐料牛肉肉质很嫩,浸在汤里有了酸辣味而变得更美味;鸡肉丸内有若干的细碎骨渣,据说是由于在做的时候要肉不剔骨一起剁的缘故,骨渣极碎虽可以感觉出,但不会影响食欲;再加上一些地道的延边辣白菜和朝鲜族辣酱,又格外添彩。
有一年,一位中央首长到延边视察。席间,其夫人无意中流露出平壤冷面不错的言语,州委领导得知后,让冷面师傅次日晚宴端上地道的延边冷面。食后首长夫人感慨地说:“延边冷面真是比平壤的还好。”冷面一直是吉林的特色食品,其清凉馥郁也会一直流传下去。
吉林黏耗子——耐消化,抗饿
吉林的黏食比较多,朝鲜族、汉族、满族都有好吃的黏食。常吃的有打糕、驴打滚、豆包、油炸糕、黄面饼、黏团子等等。在这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的黏食,就是黏耗子。
黏耗子,又称“苏耗子”、“苏叶饽饽”,也有叫“苏叶干粮”的。苏耗子是满族的风味面食,这是满族人喜爱的黏食。每年农历六月左右,苏子(一种植物)长大,人们采摘其叶子,用线穿起来晾干备用。苏叶经蒸制有特殊的香气,与黏食在一起时尤其诱人。黏耗子的面皮可以用糯米、大黄米、小黄米、黏玉米、黏高粱等,用料很广。将黏高粱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黏米面,将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黏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蒸熟即成。吃起来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满族人民不仅平时喜食之,而且时逢祭祀还常用来供神。
在东北,关于黏耗子的来历流传着一个聪明媳妇劝夫勤劳的故事。早期的满族人家,都得在八旗当兵。当兵的人有的长了见识,成就了大业,也有的习惯了在军营无所事事,当兵后变得又馋又懒。据说有一家人,丈夫当兵回家后,庄稼活不愿干了,庄稼饭也不愿意吃了,整天好吃懒做,东游西逛。媳妇多次苦口婆心地劝他,但他不当一回事,左耳进右耳出,依旧我行我素。农历六月二十五那天,正是懒汉的生日。
媳妇对他说:“今日是你的生日,你爱吃什么,说出来我好给你做。你本来是属虎的,对于吃的本应该是不挑肥瘦一概狼吞虎咽才对,可是你却总是挑挑拣拣,这个不吃,那个没味的。”懒汉听了媳妇的话,假装斯文地说:“唉,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我是属虎的,但是那年是个‘小进’,生我那个月也是‘小进’(指一月二十九天)。虎加‘小’字不是小虎崽子吗?加两个‘小’字,那不比虎崽子还小吗?比虎崽子还小的就是猫呗。所以,我名义上是属虎的,其实是属猫的。猫当然是最馋最懒的啦,不挑挑拣拣吃鱼吃肉哪行呀!”
媳妇见说不过他,又赶上他过生日,只得下去准备做饭。她来到自家地里,想摘些青菜做饭,忽然一阵苏子的香味顺风飘来,她抬头一看,见地边的苏子叶已经长大了,就顺手摘了一片苏叶。她端详着苏子叶的形状,想起刚才被丈夫数落的话,灵机一动想起一个教育丈夫的办法。她赶忙摘了一些苏子叶,回家又找来一些黏米面,包上豆沙馅,做成耗子的形状,然后用苏叶一裹,那苏叶的梗把正好成为耗子尾巴。这媳妇望着蒸熟的黏耗子,就等丈夫回来了。
晌午的时候,懒汉回来了。媳妇迎上去,高兴地对丈夫说:“今个,我为你的生日准备好了你最爱吃的东西。”懒汉一听有好吃的,立刻食指大动,忙问:“是什么?在哪儿?”“你看”,媳妇说着顺手揭开了锅。懒汉一看,立刻不高兴了,说:“这黏饽饽是什么好东西,我早就不爱吃了。”媳妇不慌不忙地说:“你再好好看看,这可不是平常的黏饽饽,这是‘黏耗子’,你不属猫的吗,猫可最爱吃耗子。
今天你这个懒猫过生日,我用耗子给你吃,难道你不喜欢吗?”懒汉上午刚说完自己属猫。中午媳妇就用“耗子”招待他,他一下子没有了应答之词,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吃。他吃了一个,觉得苏叶清香可口,味道真的不错,于是,他一个接一个,一会儿吃了大半锅。媳妇见他吃得很饱,就拿来一把锄头,对懒汉说:“黏食吃多了,不干点活消消食是要闹病的,你快去铲铲地吧!”懒汉望着自己的媳妇,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痛痛快快地拿起锄头铲地去了。打这以后,懒汉不仅喜欢吃“黏耗子”,也渐渐地勤快起来,小两口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这件事儿传出去以后,在旗人家都蒸起黏耗子,鼓励丈夫参加劳动。渐渐地,做“黏耗子”吃成了满族的一种风俗。
本期美食的介绍就到这里了,